贵阳家教优秀品牌 |
2010年过去,意味着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走完。十年前,你在哪里,你身边的人在做什么,在想什么?十年之后呢?一切都在变化,生活习惯、价值观、审美取向……被时间改变的还远不止这些。
罗大佑在歌中幽幽地唱着: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,转回头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。匆匆数年,一晃而过,那么近,又那么远。现在,2010年已经过去,当我们站在这个时间节点蓦然回首,千禧年倒计时的钟声依旧清晰,可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——我们从一名小学生变成一名大学生;我们离开家乡,告别父母,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;我们学着适应社会、承担责任,并憧憬着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被时间改变的还远不止这些。十年间,新东方发展成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综合教育科技集团,并于2006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,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。截至2010年10月,新东方已在全国设立了41所短期语言培训学校,5家产业机构,两所基础教育学校,两所高考复读学校,两所幼儿园以及一家职业培训学校,累计培训学员近1000万人次。
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,十年的光阴,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,包括人们的生活习惯、价值观、审美取向等等,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
网络购物:从一无所有到无所不能
十年前,曾有媒体这样提问:“靠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,你有信心在空屋子里待三天三夜吗?”1999年9月初,一场“网络生存测试”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。在72小时的时间里,身处封闭环境中的12位志愿者只能以互联网作为惟一渠道,与外界沟通。
现在看来,当年的情形未免显得有些滑稽:有的人因为不会发电子邮件,导致25小时没吃上饭,被迫中途退出;有的人因为找不到可以接受网络支付的商家,始终没有买到被单和毯子,只能睡在光板床上,摘下窗帘当被子盖;有的人订了玫瑰花,却怎么也买不到花瓶;有的人死活买不到毛巾,洗完澡只好等晾干了再出来……
如果不是有当年的新闻报道为证,恐怕谁都不会相信,就是这短短的十年,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已经从“一无所有”发展到“无所不能”。
创立于2003年的淘宝网,如今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。有数字显示,截至2009年底,淘宝网拥有注册会员1.7亿,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;2009年全年交易额达到2083亿元人民币,和2008年的999.6亿元相比翻了一番。
这几乎是每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共同经历。事实证明,无论是B2C还是C2C,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,这些网站的访问量、销售业绩、注册人数等核心指标,都以数百倍的速度增长着。
庞大数字的背后,是一个个盯着电脑屏幕的“网购达人”。在年轻人当中,如果谁没有过网购的经历,甚至会被视为“史前生物”。无论是万圣节的搞怪装备,还是斯里兰卡的袋装红茶,或者时尚杂志里“麻豆”们踩着的新款长靴,所有这些,你都能通过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轻松搞定。
2010年9月,网络购物再掀波澜。某网站搞了次团购活动,卖的是奔驰SMART汽车。通过团购,原价17.6万的汽车可以7.7折,即13.5万的价格入手。原计划持续21天的活动变成了“秒杀”——3分钟售出39辆,6分钟55辆,37分钟99辆……最终,200辆汽车在3小时28分钟里被抢购一空,平均每秒销售金额2100元。
那个“在空屋子里待上三天三夜”的问题如果放在今天,恐怕每个人回答起来都会信心十足。你没看见吗?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,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足不出户地过上一个星期!
因为,他们本身就是网络技术的衍生品。
生活成本:城市化的压力
作为中国最好的专栏作家之一,李海鹏把他的新书命名为《佛祖在一号线》,可见地铁是个多么抓人眼球的热词。
听过无数关于挤地铁的段子。一个朋友发短信调侃:“地铁快挤爆了,有个女人先把包扔进去,又想把自己扔进去,没成功,太刺激了,她正在拼命拉她的包。”一个同事在微博里感叹:“被四面陌生的人墙压成肉干,凹了半天的造型在地铁车门内挤得蓬头垢面。”
十年间,北京的地铁线路从两条增长为9条,2010年年底,又有5条新线路建成通车——它们组成了这个城市的大动脉。
与北京地铁的四通八达相呼应的是,越来越多的人住到了五环以外。十年前,通州、昌平、大兴听上去都是和天津一样遥远的地方;随着地铁线路的开通,这些地方的房价已经从当时的每平米一两千元,飙升至现在的一两万元。至于号称“亚洲最大”的天通苑社区,居住人口已达到40万人,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,都是年轻的上班族。
不管是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,“丈母娘拉动了房价上涨”,但无可否认的是,年轻人与房子之间似乎确实存在有种天然的联系。据相关部门统计,目前30岁以下的购房人占到了首次贷款置业群体的70%,而这部分人群的贷款需求多集中在80万元以上。
压力写在每一个人脸上。
十年前,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即便不再是“天之骄子”,但起码也能谋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。而现在,急剧增长的生活成本让他们中的一部分很快沦为“蚁族”,漂泊在城市边缘。用专家的话说,“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,一线城市的‘移民’环境恶化更加明显”。
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9年的相关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。虽然在“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”中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全部居于前列,但在“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”中却集体“落榜”。
于是,和十年前拼命也要搞到“留京指标”不同,“逃离北上广”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新趋势。
婚姻观念:地下恋情的阳光成长
“剩女”、“齐天大剩”、“大龄女青年”……这些新名词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校园恋爱的看法和态度。从明令禁止到默许,从“地下情”到允许校园婚姻,再到如今鼓励大学生主动出击,避免变成“剩男剩女”,十年间,大学校园的恋爱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十年前,我在上大学。记得新生培训那会儿,学生处主任曾经很严肃地在800人面前宣布:校园里禁止谈恋爱。不管这条规定最终有没有被落实,但毕竟,它确实明晃晃地被写在学生手册里。
旁边一所学校,撒出去大把学生干部,带着红袖章,徘徊在校园里维护风纪。但凡见到举动亲昵的男女,红袖章就会跑过去提示:同学,请注意影响。
长期以来,校园恋爱都是偷偷摸摸的“地下活动”,有报为证。2005年10月,《人民日报》旗下的《江南时报》曾做过这样的报道:“目前大学生恋爱一直是社会上争议的敏感话题,同时也是令院校管理者大为头痛的‘老大难’。对此易中天教授竟破天荒地与学生站在一边,并语出惊人,‘不应阻碍大学生恋爱自由!’”
当年的惊人之语,如今已变成天经地义。9月,新学期开始,“恋爱费”成了被媒体热炒的校园新动向。有报道称,为了避免儿女婚姻大事成老大难,不少家长主动给读大学的孩子一笔额外的“恋爱费”,让儿女在高校里及时结交男女朋友。
如今的大学生父母,不仅鼓励孩子谈恋爱,更引导孩子“高质量”地恋爱。有记者调查发现,“大学里恋爱一定要谈,多谈几个都无所谓,眼光要高些”普遍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嘱托。
促成这一转变的社会基础,是所谓的“第三次单身浪潮”。据一份人口普查数据称,目前北京、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人数已经冲破百万。和前两次“单身潮”截然不同的是,这次“弄潮儿”中的一部分不再是被动单身,而是一种主动选择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,收入颇丰,工作繁忙,有情趣,有期待。
尤其对女生来说,“越优秀越难嫁”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。一旦离开校园走上社会,她们很快会发现,就连遇到合适男人的机会都少之又少。
据上海某高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,“重恋爱过程高于重视结果”的认同率高达70%以上。有在校生表示,“大学恋爱真正能走到最后的还是少数,但如果没能在大学期间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有遗憾的。”
可见,在如何对待校园恋情这个问题上,十年来人们态度的变迁,正是社会观念自由、开放度提高的一个缩影。